改造积水点,上海预计今年完成建设“海绵城市”指标体系

2015-08-16 12:48:09 更新  |  来源:  |   次阅读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修建透水路面,加快积水点改造,让城市下雨时能吸水、蓄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雨水利用,在应对自然灾害时展现其良好的“弹性”。

  8月15日,澎湃新闻获悉,上海市重点科技项目“上海市海绵城市规划与建设关键技术研究”正在进行,预计今年将完成上海海绵城市建设的指标体系。

  顾名思义,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雨水收集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据了解,“海绵城市”源于低影响开发(LID)技术,在排水工程方面的理念经历了快速排放、控制水质、量质并举和可持续发展四个阶段,美国等发达国家已进入可持续发展理念阶段。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开始实施,本世纪初传入我国,但在城市高速发展过程中,对“海绵城市”并没有引起广泛重视。近年来,更是一到暴雨天气,“城市看海”的现象频发。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总工程师张辰表示,随着温室效应的不断加强,极端天气的高频率、高集中的发生加大了对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要求。同时城市道路的不透水度密度高,容易导致水集中流到一个地方,造成道路积水。他强调,在城市高度开发的过程中,要重视公共设施的配套,严格从源头进行控制,优化管网,建立更加规范的内涝防治体系。

  据了解,2007年,在上海市科委重大课题的资助下,市政总院在全国率先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城市雨水浅层地下蓄渗技术和装置,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生态化技术构建。这项低影响开发(LID)技术,不仅有利于修复城市水生态环境,还能为综合生态环境带来效益。2014年的修订中又进一步规定了实施LID的具体要求。目前,相关技术已在虹桥交通枢纽、黄兴公园等处成功使用,同时也纳入了南京、昆明、温州等10多个城市的排水防洪综合规划中。
  2015年,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受上海市建管委委托,与市规划局、市水务局、市交通委、市绿化市容局、市住房保障局等部门下属研究单位联合开展上海市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意见的研究,并牵头承担了上海市重点科技项目“上海市海绵城市规划与建设关键技术研究”, 根据上海的特点,通过规划系统、建筑小区系统、绿化系统、道路广场系统和水务系统等各方面的协同,将径流量、污染物、水面率、绿化率等与城市防水排洪有密切关系的控制指标分解到相关的各个系统,共同构建海绵城市框架体系,服务上海的海绵城市建设目标。

  虽然具体的指标体系还在研究中,但上海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上已开始应用一些新技术。据不完全统计,上海的道路总面积(包括高架)100平方公里中有36万平方米的透水道路,还应用了管线在线修复技术,保障排水管道的畅通。
      龙康给排水设备转发。

上一篇:广东惠州今年拟建污水处理设施200座
下一篇:水利部关于印发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水利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