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重庆的城市建设也将进入新的阶段。昨日,市政府下发《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力争到2020 年,试点区县(自治县)城市建成区30%以上、非试点区县(自治县)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都能像海绵一样,收集雨水。届时,主城遭遇大暴雨时将不再出现“看海”的情况。
什么是海绵城市?
整座城能“吸水”,不再担心暴雨
有一种会“呼吸”的城市,叫做海绵城市,它像海绵一样能吸水,可以让整座城市变得生态又环保,不用担心大暴雨,不用担心污水会污染地下水和长江。
昨天,市政府办公厅下发《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加快推进国家级试点区域悦来新城,以及市级试点区域万州区、璧山区、秀山县的海绵城市建设。《意见》要求,2018年开始有条件的区县和城市新区、各类园区等可以先行启动海绵城市建设,力争2020年,试点区县城市建成区30%以上、非试点区县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2020―2030年,全市所有区县(自治县)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力争到2030年,全市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海绵城市怎么吸水?
80%雨水不流走,雨水可以利用
海绵城市究竟是怎么“吸水”的?悦来海绵城市试点建设方悦来投资集团规划部魏映彦主任告诉重庆时报记者,目前全国的排水系统都考虑的是怎么样把雨水通过管道迅速排走,以避免形成内涝,但是这样的排水方式浪费了资源不说,如果上游下暴雨,还容易引起下游的洪灾。
“悦来建海绵城市,就是要控制雨水80%不流走,建设适应环境变化的弹性城市,解决城市防洪、排涝、雨水利用的问题。”魏主任说。
魏主任告诉重庆时报记者,悦来新城海绵城市的建设,就将以建筑、道路、绿地等城市基础设施作为载体,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生态化技术,构建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健全城市的蓄水细胞,打造一座“会呼吸”的海绵城市。
悦来新城路边
将建“生物滞留带”净化雨水
重庆时报记者注意到,市政府出台的《意见》中,也指出要推进海绵型建筑和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其中,就将推广海绵型建筑与小区,采取屋顶绿化、雨水调蓄与收集利用、微地形等措施,提高建筑与小区的雨水积存和蓄滞能力。
同时,还将建设海绵型道路与广场,改变雨水快排、直排的传统做法,增强道路绿化带对雨水的消纳功能。在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停车场、广场等扩大使用透水铺装,新建城区硬化地面可渗透面积宜达到40%以上。推行道路与广场雨水的收集、净化和利用,减轻对市政排水系统的压力。
在防洪设施建设上,《意见》也要求要加快改造和消除城市易涝点,实施雨污分流,控制初期雨水污染,到2020年,主城区及远郊区县(自治县)中心城区雨水排水系统不低于3年一遇的标准。
昨天下午,重庆时报记者来到悦来新城,悦来投资集团一位工作人员曲小姐带着记者来到悦城路,这条还被围住的道路两侧的绿化带有些特别,与路沿的连接处,每隔2米左右就有一个缺口,路面上的积水可以从缺口流入绿化带。
曲小姐说,这个绿化带有一个特别的名字,叫做“生物滞留带”,它宽2米深约1.5米,最底下是防渗膜,然后是特殊材料的排水管道,再往上是卵石层,卵石层的上面是土工布,继续往上是砂滤层,在砂滤层上面才是肉眼能直接看到的种植物的土壤。生物滞留带里融入了生物净化技术,将更好地净化降雨,进行再利用。
除了增建生物滞留带,悦来新城新建道路的人行道也会采用渗水性能更好的砖。
会展公园4个雨水塘
既是景观又可以净化水体
除了基础设施的建设,《意见》还指出要推进公园绿地建设和自然生态修复。
我市将推广海绵型公园和绿地,通过建设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人工湿地等措施,增强公园和绿地系统的城市海绵体功能,消纳自身雨水,并为蓄滞周边区域雨水提供空间。
同时,加强对城市坑塘、河湖、湿地等水体自然形态的保护和恢复,禁止填湖造地、截弯取直、河道全面硬化等破坏水生态环境的建设行为。
恢复和保持河湖水系的自然连通,构建城市良性水循环系统,逐步改善水环境质量。加强河道系统整治,因势利导改造渠化河道,重塑健康自然的弯曲河岸线,恢复自然深潭浅滩和泛洪漫滩,实施生态修复,营造多样性生物生存环境。
在国博中心的东侧,有一个山坡,这里是会展公园,昨天,曲小姐带着记者来到这里,她说以海绵城市为模板打造的会展公园,最快将在2个月之内完工。
会展公园的南区有一个雨水塘景观,它位于公园南入口,曲小姐指着山坡上一个圆形的空地说:“那里正在修建一个前塘,它很深,山上的水通过植草沟过滤袋,进入雨水处理器后,就会流入前塘。”在公园的入口处,记者看到很多蓝色的长方形模块堆放在道路两侧,曲小姐说,这些集水模块会放置在前塘下面,收集的雨水经塘内多种水生植物净化,以及埋地式的一体机过滤、消毒处理,通过泵站提升可以用来浇灌公园植物,以及道路冲洗。
“会展公园一共有4个这样的雨水塘,其中2个是天然的,它们的作用都是一样的。”曲小姐说。
龙康给排水设备雨水收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