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如何收集利用雨水和污废水

2014-05-22 22:57:23 更新  |  来源:  |   次阅读

       水的问题,困扰着国内的许多城市。一遇到暴雨,动辄街道变“河道”,民众因“在城市看海”而怨言四起;缺水少雨的时候,又经常陷入“喊渴”的困境。城市在与水打交道时如何化危为机、变废为利,新加坡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新加坡以700平方公里的陆地承载500万人口,天然淡水资源远不能满足需要。另一方面,新加坡也曾饱受暴雨内涝之苦。为此,负责水务的公用事业局建立了完善的预警系统,会通过免费短信等手段为公众提供预警服务;一些地势低洼的商场,则会在门前安装可从地面弹出的矮墙,一旦发生暴雨内涝就会紧急启动,进而赢得宝贵的疏散和应对时间。
  不过,最值得称道的是,淡水资源短缺的新加坡,并没有将雨水和污水一排了之,而是将防治暴雨内涝和充分利用水资源很好地结合了起来。首先是多建水库,尽可能多地收集地表水。到过新加坡的人,往往对其滨水美景印象深刻。不过很多人都不知道,新加坡是将新加坡河的入海口拦截成一个水库,才造就了滨海湾著名的环水城市景观。新加坡共修建了17座水库,而且各个水库通过水道相互连通,这使得新加坡2/3的地表面积都成为了雨水收集区。
       新加坡的土地资源十分有限,人们对水的需求量不断上升,该国正在创新水资源的获得方法。新加坡人口大约有86%居住在高层建筑上,他们安装轻型屋顶作为集水区,把收集的雨水保存在屋顶上单独的水箱内,用于非饮用目的。新加坡最近的一项研究,是对面积约7.42平方千米的城镇住宅进行模型模拟,以确定屋顶水箱最佳的储水量,要考虑的因素包括非饮用水的需求量、15分钟时间间隔的实际降雨量等。这项研究表明,该区域使用雨水收集系统能够节省4%的地下水使用量,对于保护地下水和防止地面下沉有很多好处。考虑能源消耗和投资延迟等因素,对屋顶雨水收集进行成本效益计算发现,水资源成本由以前的每立方米1.17美元变为现在的每立方米0.96美元。
  新加坡樟宜机场的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将飞机跑道及其周围绿地的降雨径流导入两个池塘中,其中一个池塘用于平衡同时发生的较大径流和潮汐入流,另一个池塘用于收集径流。池塘的蓄水主要用于非饮用目的,例如消防演习和冲厕等。这种收集和处理的水占总用水量的28%至33%,每年能节省约31万美元的消费开支。
  其次是污水回收循环再利用。污水管网和地表水收集系统,能尽可能地将可用的地表水收集起来。去新加坡市区看一看就会发现,当地的空调几乎没有往地面滴水的——新加坡在建筑标准中明确要求,每家每户都要在空调下、厨房内、洗衣机出水口和晾晒衣服的阳台上铺设专门水管,将污水引入专用的污水管网。
  在城市规划方面,新加坡也对污染物排放有严格的控制,以此保证地表水不受工业污染的影响。有一部分污水经过回收处理,达到一定的标准后,会直接排入海洋;另一部分会经过现代膜技术处理成高纯度的工业用水,满足芯片制造等企业的用水需求;还有一部分注入当地蓄水池,与饮用水混合之后输入千家万户。
       龙康给排水技术

 

上一篇:排水设备与污水处理概念股潜力大
下一篇:广州发展绿色节能建筑 大力研发雨水收集与利用技术
0